華文網

「詩棲名山」與沈十九拾遺同遊棲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會宿(選一)

與沈十九拾遺同遊棲霞寺上方

于亮上人院會宿①(選一)

攝山標勝絕,暇日諧想矚。

縈紆松路深,繚繞雲岩曲②。

重樓回樹杪,古像鑿山腹③。

人遠水木清,地深蘭桂馥。

層台聳金碧,絕頂摩淨綠④。

下界誠可悲,南朝紛在目。

焚香入古殿,待月出深竹。

稍覺天籟清,自傷人世促。

宗雷此相遇,偃放從所欲⑤。

清論松枝低,閑吟茗花熟。

一生如土梗,萬慮相桎梏⑥。

永願事潛師,窮年此棲宿⑦。

【作者】

權徳輿(761-818),字載之,原籍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後移居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幼穎悟,四歲能為詩。年十五,為文數百篇,受到當時學者的稱讚。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出任宰相。權德輿於貞元、元和間執掌文柄,

名重一時。其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時人奉為宗匠。其詩以五言居多,頗多優秀篇章。因為家近南京,所以有機會遊歷攝山。

【注釋】

①沈十九:唐代著名小說作家沈既濟,排行十九,建中初召拜左拾遺。拾遺:官名。唐武則天時置左右拾遺,負責供奉諷諫。

上方:住持僧居住的內室。這裡借指佛寺。亮上人:棲霞寺住持僧人,劉長卿曾向他學習佛法。

②縈紆:盤旋環繞。

③沙(miao):樹梢。 “古像”句:指棲霞寺後山所雕佛龕,即所謂千佛岩。

④摩:擦,蹭。淨綠:指翠綠的樹色。

⑤宗雷:即晉宋之時畫家宗炳、學者雷次宗的合稱。二人均是東晉高僧慧遠法師所立白蓮社的成員,這裡用來比喻結交高僧的文士。 偃放:收放進退。

⑥土梗:泥塑偶像,比喻輕賤無用。桎梏(zhi gu):約束、束縛。

⑦潛師:指東晉高僧竺法潛,他曾隱居於浙東剡山。這裡比喻亮上人。

【賞析】

五言古詩是權德與擅長的詩體。詩開篇點題,點出所遊之地。 “勝絕”一詞,可以說是對棲霞山風物的整體概括。 正因為如此,詩人平時早就心嚮往之。詩以大半篇幅描敘了與友人登山、游寺、會宿的全部經過:沿著兩旁長滿松樹的彎曲山路,

一直向山的深處。抬頭望去,峰岩間雲多繚繞,忽見忽隱;高大樹梢後面樓閣重重,綽約可見。而刻鑿在山腰石壁上的眾多佛像,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水清,木秀,山靜,山風送來一陣陣蘭桂芳香。詩人繼續走著,此刻棲霞寺已展現在眼前。只見層層臺階上面聳起著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殿,佛塔的金頂和一片濃綠相接,分外靜穆莊嚴。他們先進古殿焚香,再往上方院歇息。晩上,他們和住持僧亮上人一道,在深竹林中品嘗香茗,吟詩作賦,不拘形跡,高談清論,從月出東山,直至月輪西沉,仍然興致勃勃,毫無倦意。這就是作者與友人同游棲霞寺的藝術紀實,也是攝山勝絕的具體寫真,讀來感覺是詩的遊記。將抒情、議論與敘事進行了別具匠心的穿插,也是遊記的特點。

在這個題目下,權德與還有一首詩,也有不錯的景色描寫,筆法有所不同。為了便於大家對讀,現抄錄如下:“偶來人境外,心賞幸隨君。古殿煙霞夕,深山松桂薫。岩花點寒溜,石磴掃春雲。清淨諸天近,喧塵下界分。名僧康寶月,上客沈休文。共宿東林夜,清猿徹曙聞。”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

他們先進古殿焚香,再往上方院歇息。晩上,他們和住持僧亮上人一道,在深竹林中品嘗香茗,吟詩作賦,不拘形跡,高談清論,從月出東山,直至月輪西沉,仍然興致勃勃,毫無倦意。這就是作者與友人同游棲霞寺的藝術紀實,也是攝山勝絕的具體寫真,讀來感覺是詩的遊記。將抒情、議論與敘事進行了別具匠心的穿插,也是遊記的特點。

在這個題目下,權德與還有一首詩,也有不錯的景色描寫,筆法有所不同。為了便於大家對讀,現抄錄如下:“偶來人境外,心賞幸隨君。古殿煙霞夕,深山松桂薫。岩花點寒溜,石磴掃春雲。清淨諸天近,喧塵下界分。名僧康寶月,上客沈休文。共宿東林夜,清猿徹曙聞。”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