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棲名山」舟過棲霞山,風利不得泊,不果登也

舟過棲霞山,風利不得泊,不果登也

我有山水癖,而無山水緣。

探幽非無興,動為他務牽。

放舟龍潭道,遙望棲霞山①。

大江環其麓,佛宇巢其顛②。

霜林葉未脫,丹翠相新鮮。

山石皺瘦透,皴法畫不傳③。

穀鳥翔且鳴,岩阿真悄然④。

可望不可接,疑若登青天。

作歌告山靈,問我緣何慳⑤ 。

【作者】

石韞玉(1756-1837),字執如,號琢堂,一號竹堂,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 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湖南學政、重慶知府、山東按察使等。主講蘇州紫陽書院二十餘年。

長於經世之學,詩文均有造詣,有«獨學廬稿»、«竹堂文類»、«竹堂類稿»等。

【注釋】

①龍潭:南京古鎮,西接棲霞山,北瀕長江,境內有長江古渡和黃天蕩。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至此,親題“龍潭古鎮”之名。

②麓:山腳。顛:同“巔”,山頂。

③皺瘦透:自宋代以來,中國人的賞石美學就講究秀、瘦、皺、透。

皴(cun)法:中國畫中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幹墨側筆而畫。

④岩阿:山岩的曲折處。悄然:靜寂無聲。

⑤慳(qian):缺乏。

【賞析】

作者乘船經過棲霞山,本欲登覽,怎奈風大浪急,無處停泊,最終未能如願,所以此詩描寫的即是作者立于船頭,

遠望棲霞的所見所感,其角度自有特色。詩歌前四句講述自己頗有遊山玩水的癖好,卻無山水之緣。很多時候並非沒有興致探尋幽境,只是經常為俗務所牽。以此作為詩歌的開頭,表達了作者遊覽棲霞山的強烈願望。然而這次卻因天氣惡劣未能完成心願,心中悵恨不已。從江上遠望棲霞,就是為了彌補心中的遺憾。接下來對棲霞山景色的描繪,全是出於遙望的視角,
甚至出於想像。大江在山腳環繞,佛寺位於山頂。霜葉尚未脫落,紅翠相間,極為鮮豔。山石嶙峋,即使是利用皴法也難以描摹。林中的飛鳥鳴叫著,反襯出山谷間的幽靜。

這段景物描寫中,有大江、佛寺、霜葉、山石、飛鳥,雖然是想像,卻抓住了棲霞山景觀的特色,反映出詩人對棲霞山的喜愛與嚮往。一句“可望不可接”,反映出作者未能親臨的失望。最後,作者甚至“作歌告山靈”,詢問自己為什麼與棲霞山緣慳一面,一種悵恨躍然紙上。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

反映出詩人對棲霞山的喜愛與嚮往。一句“可望不可接”,反映出作者未能親臨的失望。最後,作者甚至“作歌告山靈”,詢問自己為什麼與棲霞山緣慳一面,一種悵恨躍然紙上。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