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棲名山」遊棲霞寺

遊棲霞寺

不見明居士,空山但寂寥①。

白蓮吟次缺,青靄坐來銷②。

泉冷無三伏,松枯有六朝③。

何時石上月,相對論道遙④。

【作者】

皮日休(約834-902後),字襲美,自號鹿門子、醉吟先生等,襄陽(今屬湖北) 人。

早年隱居于襄陽鹿門山,閉門讀書。鹹通八年(867)以榜末進士及第。翌年到蘇州,擔任蘇州刺史崔璞的軍事判官,和詩人陸龜蒙過從甚密,相互唱和,人稱“皮陸”。廣明元年(880),在到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任副使途中,參加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同年十二月,黃巢大軍入長安,被任為翰林學士。皮日休曾在江南一帶生活,也曾遊歷棲霞寺。

【注釋】

①明居士:即明僧紹,詳見前注。

②吟次:吟詩的時候。青靄:紫色的雲氣。這二句以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為範本。

③ 三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④ 逍遙:«莊子»中有«逍遙遊»一篇,專論逍遙之義。

【賞析】

文學史上有兩個皮日休,一個是關注現實、嫉惡如仇的皮日休,一個是尋訪山水、優遊唱和的皮日休。這首詩體現的是後者。詩的首句即交代了詩人尋幽訪古之情。歷代詩人詠棲霞山,都不會漏掉明僧紹。明僧紹與棲霞寺早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這不僅源於他的舍宅為寺,更重要的是他的隱逸高趣。然而明僧紹作古久矣,

而今來遊,唯有寂寥的空山。山自是不會寂寥,寂寥不過是詩人的感覺而已。第三句寫到“白蓮”。白蓮不僅是佛教的名花,也是皮日休最喜歡的一種植物。他寫過一篇«白蓮»詩,其中有“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的句子,為世人傳誦。寺中白蓮美好,無法用詩句賦詠。山間雲氣氤氳,且坐等雲開霧散。這是一種閒適散淡的氣度。山中泉水清冽,沒有一絲酷暑的感覺,言外之意,身處深山幽林,
就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擾。六朝早已往矣,而那個時代的枯松兀自矗立,可見人世不斷更替,而自然萬物卻永恆。於是,詩人感慨:什麼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過到一位明僧紹這樣的高士,在山石上相對而坐,暢談人生,暢論“逍遙”。如果能夠參透“逍遙”,也就能夠參透人生了。對於處在晩唐亂世的皮日休來說,要參透人生、達到“逍遙”並不容易,他遠道來訪棲霞山,遙思明僧紹,就是希望從六朝的山林居士那裡尋找自我解脫的思想資源。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

遙思明僧紹,就是希望從六朝的山林居士那裡尋找自我解脫的思想資源。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