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鄉的風情系列散文:(12)石浣塘

家鄉的風情:(12)石浣塘

自蘿坳上建滿房後,家鄉與永濟街就只隔條塘磡了,

這口塘便是“石浣塘”。其實這名字許多人並不甚清楚,只知道含含糊糊地叫什麼“石恩塘”或“石灰塘”,反正耒陽話叫起來外人聽著挺彆扭,並不知道具體是哪幾個字。石浣塘在壪裡算口大塘,目測東西長約一百二三十米,南北寬約百米,有二三十畝水面。石浣塘名字的由來,或許很簡單,我認為是取在石頭上洗衣之意,能用個“浣”字,多少顯示了祖輩的學識。

如果不是一九八六年壪裡參與修砌石浣塘塘磡,那會剛上初中的我一直以為石浣塘不是壪裡的,而是石浣塘背面那個叫石浣塘的壪裡的,畢竟那個江姓壪場就在塘邊上,而且與塘一個名字。後來才慢慢明白,土地這東西並不是誰離得近就是誰的。黃岩島離菲律賓近,卻是中國的,即使曾母暗沙離海南島1600多公里,並位於馬來西亞家門口,也不妨礙曾母暗沙是中華祖產。

這石浣塘雖離石浣塘村近些,但大部分權益仍屬於泮塘邊。這在民國時期,是經過縣政府裁定的,泮塘邊占九成權益,石浣塘占一成。據老輩講,家鄉能得到這樣有利的裁決,是因為手上有張重要證據:塘契。而這張塘契的來歷就讓村裡人津津樂道了,當中居然有個“真實的傳說”,說泮塘邊有個姑娘嫁在石浣塘村,有次不知是包乾魚還是包種子,反正不管包什麼那張塘契就包著東西莫名其妙地到了泮塘邊。
這位目不識丁的姑娘無意之中就成了泮塘邊的“壪族英雄”,成了壪裡人口口相傳的有功之臣。我並不認為這是真的,第一,這樣的“塘契風波”版本很多,許多壪都有,甚至書上也有,情節驚人的一致,都是在找不到紙的情況下,情急之中就拿張塘契包了東西。第二,像塘契這樣重要的東西怎麼會亂丟亂放呢?即使不鎖起來,也必在隱秘之處。怎麼能隨手拿到呢?第三,
致使塘契真丟了,政府也會有檔案記載,豈容一方說法?何況聽老輩講,解放前石浣塘村勢力還大過泮塘邊,怎麼會從呢?所以,我認為塘契的來歷不足信,只是一種美好的臆猜罷了,增加故事的戲劇性而已。因為石浣塘自始至終就是泮塘邊的,畢竟泮塘邊的歷史要長於石浣塘村,石浣塘村的開村祖宗在建壪時因在石浣塘邊,乾脆以塘名命村名。在歷史長河中,
江姓後人在石浣塘洗衣漿刷,灌菜澆園,時間一長,便占去了一成的權益。家鄉人本著尊重歷史與先人的想法,也就默認了被石浣塘村佔有一成的權益了。現在石浣塘的權益劃分是:泮塘邊七成,永濟下街二成,石浣塘一成。因為下街是泮塘邊開派的,自然分到了兩成權益。

八六年修塘磡時,泮塘邊與下街各修一半,拉通線,全部用大石砌成,水泥勾縫,古樸大氣。並在挨下街洗衣的碼頭旁建了個兩米多寬的八字形出水口,不管下多大的雨,水也不會淹塘磡了,極大地方便了村裡人的過往。只要蓄滿了水,足夠周圍百來畝田地的灌溉了,何況今天殺上的田都改種了芝麻等旱作物,即使十幾年前全部都是雙季稻,仍能保證用水,只是要多花些力氣用抽水機抽罷了。記得有年大旱,石浣塘周圍擺了十多部抽水機,開足馬力,一時響聲震天,場面很是壯觀。現在再也難見這種“搶水”的場景了,種田的人不但少了,而且還是一季稻,根本用不了那麼多水。只要包塘的人不放水幹塘,石浣塘便總是塘滿自流,綠水蕩漾,波光潾潾,風過漣漪起,日落塘生金。

石浣塘面上較深,約有兩米多,尤其靠泮塘邊這邊最深,每次幹塘都最後見底,塘背就淺多了,不過米二三深。塘邊還有下街及石浣塘各砌的兩口水井,我估計水質並不怎麼樣,幾乎與塘水持平。記得塘背曾栽有蓮藕,是那種七孔的紅花藕,外皮褐黃色,體形較短粗,生吃很苦澀,怎麼煮都不及九孔的白花藕好吃。但這種紅花藕煲湯很好,燉排骨比纖長白嫩的白花藕更富營養。那時家裡養了母豬,在產仔時,母親都會叫我出石浣塘采這種黃花藕煮給母豬吃,說下奶。屏住氣,順著長有皺的蓮杆摸下去,及泥時用力猛扯,幾節黃壯的藕便浮出水面。黃蓮藕還長蓮子,躲在傘狀的蓮蓬裡,新鮮的蓮肉味甜,但蓮心卻苦,吃不得。塘裡還雜生有菱角,莖為紫紅色,鮮豔的黃色小花很神奇,居然能隨月亮的圓缺而變化,夜裡開放,白天閉合。菱角肉鮮美可口,為解渴佳品,只是菱角殼很堅硬且有銳刺,易傷手。菱角生在茂密的菱葉中間並垂入水中,要想吃菱角,須整株撈出,且得小心翼翼,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被紮個鮮血淋漓。

夏天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如仙女般美麗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出水面很高,有的剛露出水面,又像害羞的小女孩,卻也楚楚動人。雖然參差不齊,但各顯風姿,各有韻味。或仰頭微笑,款款多情,或低首沉吟,猶言未盡,魚蝦遊戲其中,其樂融融。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沁入心脾,讓人陶醉。菱角小花點綴其間,恰到好處,不爭豔不露俏,卻是別有番風味,嫵媚嬌羞,惹人愛憐。總之,夏日的石浣塘是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的。可惜今天石浣塘早沒了荷花,也沒有菱角,包塘的人用藥殺死了這些水生植物,說蓋住了水面,透氣性差,對魚生長不利。

冬日才是收穫頗豐也有樂趣的時候,最讓人喜歡做的是用拖網拖魚蝦。寒風冽冽,甚至水面還有薄冰,跺著足搓著手哈著氣,三五人就可行動了,愈是寒冷,魚愈發難動彈,往往收穫多多。一人牽繩到對岸,一人把拖網拋入水中,再趕去幫忙,對岸邊拖邊收繩,待網到邊時就得快速收網,以防魚跑掉。這樣拖上來一網,鯽魚小蝦最多,並不怎樣亂跳,可凍的手也不怎聽使喚,往往撿魚也要花上拖網的時間。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拖上紅鯉魚甚至條把財魚。一般包塘的人是不會大喊大叫的,畢竟都是些野魚,何況這三方的公塘,得罪人終不是太好。堂叔有武先生或許得罪了人,在石浣塘承包期間,正是賣魚的時候,卻被人放了藥,整個石浣塘全白了,損失慘重。九三年臘月我在石浣塘也拖了次魚,特意去黃草洲小舅舅家借來拖網,與小舅舅及他壪裡的以孝先生三人來到石浣塘拖魚,我負責撿魚。那天天特冷,但運氣不錯,只拖了三四網就有一桶了。我們也見好就收,早早收工了。回家後,矮小的以孝先生親自煮了道“活水鯽魚”,這麼普通的魚,居然被以孝先生煮得香氣四溢,鮮美之極,大家讚不絕口,連稱好吃。至今想起,仍垂涎欲滴,餘味在口,真不愧農村大廚的手藝。現在石浣塘很難見到邊哈氣邊拖魚的情景了,因為魚塘的承包者都會年年幹腳,哪還有魚可拖?

今天的石浣塘太肥了,上面樓房的下水道都通到塘裡,水質變得黃濁,不但沒人下塘洗澡,連洗衣的都少了。但我今年夏天卻仍下塘洗了幾天澡,是陪小兒子練游泳,沒法子,也沒乾淨的水塘可去。上岸後,趕緊用自來水沖洗,否則感到身上一股臭味。

石浣塘已失去了往日的歡樂與趣味,只在春夏多雨時節,還能領略到幾分秀麗,幢幢高樓倒映水中,路上車輛行人來往,尾尾魚兒爭食打鬥,多少還有些生氣。可聽說壪裡準備把石浣塘給填了建房,我卻高興不起來,作為永濟街周邊唯一的一口大水塘給廢了,環境是不是會更糟呢?

石浣塘的命運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作為山青水秀的景致,以及世人的急功近利,石浣塘的命運堪憂!如果石浣塘真被廢了,後人將不曉得曾經還有這麼一口魚蝦滿塘的大塘。

但願這一天不會到來。

二 零一六年十月二十四晚

八六年修塘磡時,泮塘邊與下街各修一半,拉通線,全部用大石砌成,水泥勾縫,古樸大氣。並在挨下街洗衣的碼頭旁建了個兩米多寬的八字形出水口,不管下多大的雨,水也不會淹塘磡了,極大地方便了村裡人的過往。只要蓄滿了水,足夠周圍百來畝田地的灌溉了,何況今天殺上的田都改種了芝麻等旱作物,即使十幾年前全部都是雙季稻,仍能保證用水,只是要多花些力氣用抽水機抽罷了。記得有年大旱,石浣塘周圍擺了十多部抽水機,開足馬力,一時響聲震天,場面很是壯觀。現在再也難見這種“搶水”的場景了,種田的人不但少了,而且還是一季稻,根本用不了那麼多水。只要包塘的人不放水幹塘,石浣塘便總是塘滿自流,綠水蕩漾,波光潾潾,風過漣漪起,日落塘生金。

石浣塘面上較深,約有兩米多,尤其靠泮塘邊這邊最深,每次幹塘都最後見底,塘背就淺多了,不過米二三深。塘邊還有下街及石浣塘各砌的兩口水井,我估計水質並不怎麼樣,幾乎與塘水持平。記得塘背曾栽有蓮藕,是那種七孔的紅花藕,外皮褐黃色,體形較短粗,生吃很苦澀,怎麼煮都不及九孔的白花藕好吃。但這種紅花藕煲湯很好,燉排骨比纖長白嫩的白花藕更富營養。那時家裡養了母豬,在產仔時,母親都會叫我出石浣塘采這種黃花藕煮給母豬吃,說下奶。屏住氣,順著長有皺的蓮杆摸下去,及泥時用力猛扯,幾節黃壯的藕便浮出水面。黃蓮藕還長蓮子,躲在傘狀的蓮蓬裡,新鮮的蓮肉味甜,但蓮心卻苦,吃不得。塘裡還雜生有菱角,莖為紫紅色,鮮豔的黃色小花很神奇,居然能隨月亮的圓缺而變化,夜裡開放,白天閉合。菱角肉鮮美可口,為解渴佳品,只是菱角殼很堅硬且有銳刺,易傷手。菱角生在茂密的菱葉中間並垂入水中,要想吃菱角,須整株撈出,且得小心翼翼,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被紮個鮮血淋漓。

夏天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如仙女般美麗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出水面很高,有的剛露出水面,又像害羞的小女孩,卻也楚楚動人。雖然參差不齊,但各顯風姿,各有韻味。或仰頭微笑,款款多情,或低首沉吟,猶言未盡,魚蝦遊戲其中,其樂融融。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沁入心脾,讓人陶醉。菱角小花點綴其間,恰到好處,不爭豔不露俏,卻是別有番風味,嫵媚嬌羞,惹人愛憐。總之,夏日的石浣塘是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的。可惜今天石浣塘早沒了荷花,也沒有菱角,包塘的人用藥殺死了這些水生植物,說蓋住了水面,透氣性差,對魚生長不利。

冬日才是收穫頗豐也有樂趣的時候,最讓人喜歡做的是用拖網拖魚蝦。寒風冽冽,甚至水面還有薄冰,跺著足搓著手哈著氣,三五人就可行動了,愈是寒冷,魚愈發難動彈,往往收穫多多。一人牽繩到對岸,一人把拖網拋入水中,再趕去幫忙,對岸邊拖邊收繩,待網到邊時就得快速收網,以防魚跑掉。這樣拖上來一網,鯽魚小蝦最多,並不怎樣亂跳,可凍的手也不怎聽使喚,往往撿魚也要花上拖網的時間。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拖上紅鯉魚甚至條把財魚。一般包塘的人是不會大喊大叫的,畢竟都是些野魚,何況這三方的公塘,得罪人終不是太好。堂叔有武先生或許得罪了人,在石浣塘承包期間,正是賣魚的時候,卻被人放了藥,整個石浣塘全白了,損失慘重。九三年臘月我在石浣塘也拖了次魚,特意去黃草洲小舅舅家借來拖網,與小舅舅及他壪裡的以孝先生三人來到石浣塘拖魚,我負責撿魚。那天天特冷,但運氣不錯,只拖了三四網就有一桶了。我們也見好就收,早早收工了。回家後,矮小的以孝先生親自煮了道“活水鯽魚”,這麼普通的魚,居然被以孝先生煮得香氣四溢,鮮美之極,大家讚不絕口,連稱好吃。至今想起,仍垂涎欲滴,餘味在口,真不愧農村大廚的手藝。現在石浣塘很難見到邊哈氣邊拖魚的情景了,因為魚塘的承包者都會年年幹腳,哪還有魚可拖?

今天的石浣塘太肥了,上面樓房的下水道都通到塘裡,水質變得黃濁,不但沒人下塘洗澡,連洗衣的都少了。但我今年夏天卻仍下塘洗了幾天澡,是陪小兒子練游泳,沒法子,也沒乾淨的水塘可去。上岸後,趕緊用自來水沖洗,否則感到身上一股臭味。

石浣塘已失去了往日的歡樂與趣味,只在春夏多雨時節,還能領略到幾分秀麗,幢幢高樓倒映水中,路上車輛行人來往,尾尾魚兒爭食打鬥,多少還有些生氣。可聽說壪裡準備把石浣塘給填了建房,我卻高興不起來,作為永濟街周邊唯一的一口大水塘給廢了,環境是不是會更糟呢?

石浣塘的命運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作為山青水秀的景致,以及世人的急功近利,石浣塘的命運堪憂!如果石浣塘真被廢了,後人將不曉得曾經還有這麼一口魚蝦滿塘的大塘。

但願這一天不會到來。

二 零一六年十月二十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