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鄉的風情系列散文:(17)野雞背(下)

其實,野雞背一點也不荒涼,更不冷清,反而很熱鬧,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野雞背是壪裡最風光的地方。

野雞背的山坳一點也不高大,不過十多米的高度而已,只是丘陵地帶常見的那種比較突兀的坡罷了,自然談不上雄偉。五六十年代,灣裡人把野雞背坳頂削平,整了個一千四五百個平方的曬穀坪,用石灰打的,卻像水泥樣堅硬,並磨得光滑透亮,是後來我們用清涼油盒子玩“打城”遊戲的好場所,劃一橫線,

幾米遠劃一個小圓圈作城,幾個人輪流從橫線上用清涼油盒子彈進城,先進城者可攻擊未進城者,蠻有味道,不到天黑不會回家。山頂全是硬梆梆的石頭,要整出個這麼大的曬穀坪工程量是多麼巨大呀,該花費多少勞力流多少汗啊!我一直想不通,壪裡為什麼要在“山”上建曬穀坪,不說建設難度大,就是挑擔穀起碼也辛苦得多吧。野雞背不止這一個曬穀坪,按地勢分階梯狀建有有三個,
其餘兩個都在東坡,長方形,面積不及頂上的大,充其量不過五六百平方。三個曬穀坪砌有碼頭相通,也算方便。南坡全部用紅磚砌有三米多高的筆直護坡,簡直就是陡壁,很危險。八十年代母親在上面曬穀坪學騎單車,竟然從上面連人帶車摔了下來,好在當時下面堆有一層稻草,並無大礙,要不後果不堪設想,但之後母親再沒敢學單車了。護坡下就是父親與大叔八十年代初建房的地方。
當然壪裡遠不止這三個曬穀坪,還有幾個,但數這裡集中也最大,不愧是當年永濟鄉的產糧大壪,從這些曬穀坪就可想像壪裡當年豐收的盛況。更讓人稱奇的是,居然在那年月還能有糧食借給別的壪。

曬谷坪不只曬穀,還曬豆類,高粱甚至油菜。那時的人腦筋真不開化,居然把長長的油菜杆都挑回家,而且還是青杆,很重很累人的。不象現在都擱地裡曬幾天日頭就用棍子捶打,

只收籽不要油菜杆,簡單省力。不過也難怪,那時都是燒柴火,而油菜杆是最好的火料,自然不會捨得丟棄。幾天工夫,所有的禾坪都堆滿了油菜,高高的,婦女們天天坐在禾坪上捶打,剩下的油茶杆油菜殼都堆在一起,壘起竟有三四米高。這便是我們小孩子的天堂了,起碼能興高彩烈地玩上好幾天,躲到捶打後的油茶杆、甚至剛收割來的油菜堆裡捉迷藏,
哪裡能輕易找到?特別會玩的用空殼把全身都蓋了,任你搜破天也找不著。但這樣卻差點出了事,有次天快黒時不知是誰把油菜稈點著了,也許是大人的煙頭吧,真是乾柴烈火,加上風大,一下子整個禾坪都燒上了,火光沖天,哪裡打得熄?這時大人才慌忙記起躲在油菜杆裡玩耍的孩子們。當時我也在玩,是同伴中最先發現
著火的,趕緊招呼同伴們逃跑。後來雖然沒燒到人,但還是把大人們嚇得面如土色。之後便再不敢把油菜杆堆積如山了,更不准小孩躲裡面玩耍了。

到收稻穀時,才真正成了曬谷坪,黃黃地像鋪上了一層金子,樂壞了大人們。六月天雨後多陣雨,不要看日頭曬死人,說不定馬上就風起雲湧,傾盆大雨就下來了。但也不要擔心,禾坪四周都有二十公分高的磚欄,穀子不會被雨水沖走,只是又要多曬兩天了。如果一時半會雨沒下來,大傢伙一齊用力,收的收,掃的掃,挑的挑,不過一二十分鐘曬穀坪的稻穀全收乾淨了,都給“搶”到建在旁邊的倉庫裡了。

頂上的大曬穀坪東西兩頭各建有倉庫,都是那種紅磚瓦房人字結構。西邊那個是北門二組的,東面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倉庫,分別是南門一組與細屋裡三組的,其實野雞背是南門一組的,也不知為什麼二、三組都有份,可能是共同出力修的曬穀坪吧。二組的那個倉庫靠高嶺坳,地基與禾坪樣高,房子並不太高,但裡面寬大,裡面還有好多大缸龍,是村裡蒸高粱糟喂牛的,我們還偷吃過,味道不錯,甜甜的。父親當年在野雞背建房時家裡就先借住在這兒,也睡了幾個月時間,那時仍有幾口缸,被家裡用來盛水裝糠。現在倉庫沒有了,被有連先生傳從先生清生先生買後拆掉建房子了。東邊的倉庫更大些,畢竟是兩個連在一起,用牆隔開,一組的比三組的略大些。地基卻比禾坪要低上米把,建有幾級臺階,但有兩層樓。倉庫中間是磚砌的柱子,架有橫樑,上面鋪的木樓板,架有木梯子上下。開有兩三個窗子,禾坪上的東西一覽無餘。聽壪裡老輩說,當年文化大革命時,這倉庫這禾坪曾上演過驚心動魄的一幕。

那年月永濟鄉也沒成為淨土,鬥爭不斷,“湘江風雷組織”與“農聯組織”水火不容,泮塘邊與楓陂塘等村屬農聯,三卷沖黃土嶺堆上劉家等村子屬湘江風雷組織,人數遠多於農聯。時任鄉書記的曹令竹先生是農聯的,是被揪鬥的物件,差點被打死丟進清風水庫,後來逃到泮塘邊避難。於是聲勢浩大的湘江風雷造反派組織兵力圍攻我們壪,想逼迫泮塘邊交出人。當時村支書是會慶先生,比較穩重,而維美先生那會還只是隊長,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湘江風雷的人們如鬼子進村,都打到這大曬穀坪了,把二組的那倉庫都給燒了,離村子僅一步之遙,而且呈居高臨下態勢。壪裡組織幾十個青壯年守住一、三組的這個倉庫,死不退縮,一看他們逼近,便用火銃打了,“呯”的一聲好傢伙有人中彈倒地了了,中彈的人鬼哭狼嚎,嚇得湘江風雷的民眾作鳥獸狀散去,壪裡人乘勢追擊,以少勝多打了個漂亮的保衛戰。等楓陂塘與二官塘的援軍趕到,泮塘邊已大獲全勝了。原來那槍打中了三卷沖的橋法先生,差點死去,命雖保住了但把腿弄殘了,他成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經此一役,泮塘邊名聲大振,壪裡的血性空前高漲,遠近聞名。維美先生也因此受到鄉里賞識,後來成了村支書,更是永濟鄉的“支書王”,還是鄉黨委,居然沒念啥書管起了全鄉的文教事業,確是風光得緊。泮塘邊在維美先生的帶領下,鬥志昂揚,家鄉的盛名與威望達到項峰,無壪敢與爭鋒。大曬穀坪與倉庫見證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激情時代,至今壪裡老輩提起往事仍熱血沸騰。今天這倉庫也被拆了,有吉先生與嚴生先生兩兄弟把房建在那。打地基時還放炮將曬穀坪挖掉了不少,石頭都倒在禾坪護坡下我家的後面,堆得同護坡一樣高。但曬穀坪仍存在,變得面目全非,沒原先好看也沒那麼大了。

大曬穀坪靠西挨墈的下方有個開口,砌有十三級碼頭,碼頭下去就是一溜百把米長的豬場,豬場建于七十年代初。豬場分兩棟,每棟二十間,每邊十間,半敞開式的結構,豬欄門對開,豬欄有紅磚柱子撐起的行人走廊,一米三四寬,下雨天喂豬潲時也不會淋濕身。每間豬欄後邊都有間石頭砌成的露天豬屎淌,豬也挺享福,吃屙分開。兩排豬欄中間是個三四米寬的露天過道,兩棟豬場之間砌有六間高屋,也是每邊三間,既住人又放飼料,很就便。

豬場最有特色也最吸引人的是豬欄的拱形屋面,十間豬欄就有十個拱形面,中間凹處是連接面,也是流雨水的地方。其實做成拱形屋面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年頭少有水泥和鋼筋,既要節省材料又要耐用,這確是難壞了當時砌豬場的父親與有平先生,新生先生。父親與新生先生都是跟有平先生學的泥工,三個人是砌豬場的大工師傅,也是設計員,後來採用父親的方案,就把豬欄屋面做成了拱形。拱形屋面沒用一根鋼筋,水泥也很少,全部用紅磚鋪成,上抹水泥加固。效果果然出奇的好,一建成,就成了永濟的樣板工程,許多村都來參觀學習並仿建,今天仍能在永濟別的壪看到這樣的豬欄,只是規模小得多。更難以想像的是百里之外的郴州市都組團來人考察,這讓當時當大隊支書的維美先生出足了風頭,高興地合不攏嘴。

豬欄裡牆與增之間搭有起連接作用竹子或樹,卻成了麻雀的家,一入夜,麻雀等鳥兒就鑽進竹管裡過夜。晚上我們就會打著手電筒去抓鳥,真得是插翅難飛,有時會碰上兩三茬人抓鳥,後來鳥就越來越少,便沒人再去抓了。

其實,我從沒見到公家在豬場裡養豬,可能是自己不記得了。倒是分田到戶後,豬欄賣給私人,我才見豬場關滿了豬,母親也買了兩間,還養了頭豬婆,每到豬婆仔時,還拉電燈睡在豬欄外伺候,一窩豬仔能增加家裡不少收入。一般每家都會養頭豬過年,一過臘月二十,豬場每天都有人家殺豬,很熱鬧。那年頭,還有給鄰居送豬血豬雜的習俗,送的是滿滿的鄉親情意和喜悅。

現在,村裡除了養群豬的外,已沒人養豬了,豬場再沒有人養豬了。

豬場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現在很落寞,露天的過道不但長滿了草,甚至還長了許多樹,連人都走不得了。豬場靜靜地在那,像是向世人訴說曾經的輝煌與熱鬧,而現在只能一點點頹敗,終有一天它會倒掉,會徹底淡出人們的記憶,如同曬穀坪上的倉庫,已經沒幾人能記起了。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初八 晚

著火的,趕緊招呼同伴們逃跑。後來雖然沒燒到人,但還是把大人們嚇得面如土色。之後便再不敢把油菜杆堆積如山了,更不准小孩躲裡面玩耍了。

到收稻穀時,才真正成了曬谷坪,黃黃地像鋪上了一層金子,樂壞了大人們。六月天雨後多陣雨,不要看日頭曬死人,說不定馬上就風起雲湧,傾盆大雨就下來了。但也不要擔心,禾坪四周都有二十公分高的磚欄,穀子不會被雨水沖走,只是又要多曬兩天了。如果一時半會雨沒下來,大傢伙一齊用力,收的收,掃的掃,挑的挑,不過一二十分鐘曬穀坪的稻穀全收乾淨了,都給“搶”到建在旁邊的倉庫裡了。

頂上的大曬穀坪東西兩頭各建有倉庫,都是那種紅磚瓦房人字結構。西邊那個是北門二組的,東面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倉庫,分別是南門一組與細屋裡三組的,其實野雞背是南門一組的,也不知為什麼二、三組都有份,可能是共同出力修的曬穀坪吧。二組的那個倉庫靠高嶺坳,地基與禾坪樣高,房子並不太高,但裡面寬大,裡面還有好多大缸龍,是村裡蒸高粱糟喂牛的,我們還偷吃過,味道不錯,甜甜的。父親當年在野雞背建房時家裡就先借住在這兒,也睡了幾個月時間,那時仍有幾口缸,被家裡用來盛水裝糠。現在倉庫沒有了,被有連先生傳從先生清生先生買後拆掉建房子了。東邊的倉庫更大些,畢竟是兩個連在一起,用牆隔開,一組的比三組的略大些。地基卻比禾坪要低上米把,建有幾級臺階,但有兩層樓。倉庫中間是磚砌的柱子,架有橫樑,上面鋪的木樓板,架有木梯子上下。開有兩三個窗子,禾坪上的東西一覽無餘。聽壪裡老輩說,當年文化大革命時,這倉庫這禾坪曾上演過驚心動魄的一幕。

那年月永濟鄉也沒成為淨土,鬥爭不斷,“湘江風雷組織”與“農聯組織”水火不容,泮塘邊與楓陂塘等村屬農聯,三卷沖黃土嶺堆上劉家等村子屬湘江風雷組織,人數遠多於農聯。時任鄉書記的曹令竹先生是農聯的,是被揪鬥的物件,差點被打死丟進清風水庫,後來逃到泮塘邊避難。於是聲勢浩大的湘江風雷造反派組織兵力圍攻我們壪,想逼迫泮塘邊交出人。當時村支書是會慶先生,比較穩重,而維美先生那會還只是隊長,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湘江風雷的人們如鬼子進村,都打到這大曬穀坪了,把二組的那倉庫都給燒了,離村子僅一步之遙,而且呈居高臨下態勢。壪裡組織幾十個青壯年守住一、三組的這個倉庫,死不退縮,一看他們逼近,便用火銃打了,“呯”的一聲好傢伙有人中彈倒地了了,中彈的人鬼哭狼嚎,嚇得湘江風雷的民眾作鳥獸狀散去,壪裡人乘勢追擊,以少勝多打了個漂亮的保衛戰。等楓陂塘與二官塘的援軍趕到,泮塘邊已大獲全勝了。原來那槍打中了三卷沖的橋法先生,差點死去,命雖保住了但把腿弄殘了,他成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經此一役,泮塘邊名聲大振,壪裡的血性空前高漲,遠近聞名。維美先生也因此受到鄉里賞識,後來成了村支書,更是永濟鄉的“支書王”,還是鄉黨委,居然沒念啥書管起了全鄉的文教事業,確是風光得緊。泮塘邊在維美先生的帶領下,鬥志昂揚,家鄉的盛名與威望達到項峰,無壪敢與爭鋒。大曬穀坪與倉庫見證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激情時代,至今壪裡老輩提起往事仍熱血沸騰。今天這倉庫也被拆了,有吉先生與嚴生先生兩兄弟把房建在那。打地基時還放炮將曬穀坪挖掉了不少,石頭都倒在禾坪護坡下我家的後面,堆得同護坡一樣高。但曬穀坪仍存在,變得面目全非,沒原先好看也沒那麼大了。

大曬穀坪靠西挨墈的下方有個開口,砌有十三級碼頭,碼頭下去就是一溜百把米長的豬場,豬場建于七十年代初。豬場分兩棟,每棟二十間,每邊十間,半敞開式的結構,豬欄門對開,豬欄有紅磚柱子撐起的行人走廊,一米三四寬,下雨天喂豬潲時也不會淋濕身。每間豬欄後邊都有間石頭砌成的露天豬屎淌,豬也挺享福,吃屙分開。兩排豬欄中間是個三四米寬的露天過道,兩棟豬場之間砌有六間高屋,也是每邊三間,既住人又放飼料,很就便。

豬場最有特色也最吸引人的是豬欄的拱形屋面,十間豬欄就有十個拱形面,中間凹處是連接面,也是流雨水的地方。其實做成拱形屋面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年頭少有水泥和鋼筋,既要節省材料又要耐用,這確是難壞了當時砌豬場的父親與有平先生,新生先生。父親與新生先生都是跟有平先生學的泥工,三個人是砌豬場的大工師傅,也是設計員,後來採用父親的方案,就把豬欄屋面做成了拱形。拱形屋面沒用一根鋼筋,水泥也很少,全部用紅磚鋪成,上抹水泥加固。效果果然出奇的好,一建成,就成了永濟的樣板工程,許多村都來參觀學習並仿建,今天仍能在永濟別的壪看到這樣的豬欄,只是規模小得多。更難以想像的是百里之外的郴州市都組團來人考察,這讓當時當大隊支書的維美先生出足了風頭,高興地合不攏嘴。

豬欄裡牆與增之間搭有起連接作用竹子或樹,卻成了麻雀的家,一入夜,麻雀等鳥兒就鑽進竹管裡過夜。晚上我們就會打著手電筒去抓鳥,真得是插翅難飛,有時會碰上兩三茬人抓鳥,後來鳥就越來越少,便沒人再去抓了。

其實,我從沒見到公家在豬場裡養豬,可能是自己不記得了。倒是分田到戶後,豬欄賣給私人,我才見豬場關滿了豬,母親也買了兩間,還養了頭豬婆,每到豬婆仔時,還拉電燈睡在豬欄外伺候,一窩豬仔能增加家裡不少收入。一般每家都會養頭豬過年,一過臘月二十,豬場每天都有人家殺豬,很熱鬧。那年頭,還有給鄰居送豬血豬雜的習俗,送的是滿滿的鄉親情意和喜悅。

現在,村裡除了養群豬的外,已沒人養豬了,豬場再沒有人養豬了。

豬場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現在很落寞,露天的過道不但長滿了草,甚至還長了許多樹,連人都走不得了。豬場靜靜地在那,像是向世人訴說曾經的輝煌與熱鬧,而現在只能一點點頹敗,終有一天它會倒掉,會徹底淡出人們的記憶,如同曬穀坪上的倉庫,已經沒幾人能記起了。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初八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