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做夢不代表睡眠品質差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及家屬詢問:“醫生,我怎麼老是做夢,夢特別多,睡眠品質太差了,會不會產生各種疾病,能不能吃點藥不做夢或者少做夢?”

人們常把睡眠和做夢作為一種被動的狀態,並且認為假如夢多的話,肯定會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那些精神異常者確實存在睡眠不良。然而實際上,睡眠和做夢並非完全是被動的休息,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

睡眠並不是人腦的‘休息’,

並不是人腦停止工作,而是它在進行功能調整。每晚睡眠時,先進入“非眼快動睡眠期NREM”,睡眠從1級到4級、越來越深;然後再越來越淺、回到1級。此時轉入“眼快動睡眠期REM”,就開始做夢,同時全身肌肉放鬆,而在閉眼的情況下,眼球出現不規則的快速轉動。隨著睡眠時間的推移,非眼快動睡眠越來越淺,從能夠達到4級的深度,變為只能達到3級、2級、最後醒轉。當第一個眼快速運動結束之後,
就進入第二個非眼快動睡眠期,這意味著第二個睡眠週期開始。眼快動睡眠期越來越長,就是說夢越做越長。一般說,每個睡眠週期的長度是45分鐘到1小時左右;每晚共有6到8個週期。也就是說,每晚要做6到8個夢。

非眼快動睡眠期和眼快動睡眠期如此迴圈出現,由於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越來越長,而非眼快速運動睡眠則逐漸縮短,因此做夢比較多的是在睡眠的後半夜。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做夢的內容往往跟白天或睡覺時所受到的刺激有關。白天對某一件事想得太多,夜晚睡覺時就會夢見這樣的事,或者雖然沒有想過某人某事,但是由於以前曾經經歷過,晚上睡覺時部分大腦神經細胞會“回憶”往事,所以也會夢見這件事。

總之,做夢是正常的生理及心理反應,每個人在睡覺時都在做。而對人的生理來說,“眼快動睡眠期(做夢期)”是非常重要的,

是大腦進行的必要功能調整。如果剝奪人的做夢過程,才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各種疾病產生。

文/陳福新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