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渝商週刊丨黃重慶:佈局重慶精准醫療產業

黃重慶 重慶精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今年年初,

重慶精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出一款學術名為CD19—CART的新藥。儘管該藥針對白血病的治療仍在臨床階段,但消息見諸報端後,當天就引起資本市場的密切關注,作為精准生物的投資方,重慶智飛生物股票隨即漲停。

在化學藥、中成藥、醫療器械之外,這家剛成立一年多的生物製藥研發企業或許將給重慶的醫藥板塊帶來新的驚喜。

精准生物的研發轉化基地在高新區的高科創業園,

公司的研發辦公樓由一棟傳統製造業的廠房改建而成,這讓精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入駐更具有某種產業更替的意味。

藥物的“精確制導”

黃重慶介紹,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家已經開始從基因或者細胞的層面去研究疾病。一種針對病變基因或細胞進行精確診斷、精准治療和精准預防的新型醫學概念和醫學模式應運而生,這種類似於“精確制導導彈”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被稱為精准醫療。

目前生物製藥和精准醫療在發達國家方興未艾,而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在美國甚至被比喻為新的“登月計畫”。

重慶精准生物公司技術團隊核心成員在歐美多年從事生物治療的研究,同時聯合了海外多名行業生物科學家,並與海內外20多所高端院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

資本助推產業化

前沿技術的市場轉化,

一方面依靠科學研究的不斷推進,一方面也需要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技術團隊在精准醫療領域的成果很快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密切關注,當時還是湖北一家基金公司專案代表的黃重慶尋訪到了重慶。與此同時,重慶智飛生物等多家醫藥企業也在尋求在精准醫療領域進行投資佈局。

幾方磋商的最終結果是,黃重慶離開了原來的湖北企業,進入公司創業團隊,

而智飛生物旗下的智睿投資,與公司技術團隊共同投資,成立了重慶精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同時聘請了西班牙、德國、瑞士的教授,組建了一支80多人的研究團隊。隨著重慶精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成立,重慶的生物製藥產業,以及精准醫療計畫拉開了帷幕。

對話

研髮型企業更要學會“造血”

重慶晨報:精准公司投入運營一年多時間,項目進展如何?

黃重慶:我們2016年年初成立,

2016年10月才投入運營。我們作為科技研髮型企業,最重要的還是加快核心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目前公司與國內外30多所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並不斷吸引精准醫學技術的研究機構前來合作。

這一年時間,我們成立了分子與病毒、細胞載體技術、抗體開發等中心,還投資建設了生物資源樣本庫、生物資訊分析、基因檢測、細胞製備等平臺。我們的技術平臺搭建好之後,很快就申報獲批為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基因與細胞工程研究中心、精准醫療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

重慶晨報:生物製藥和精准醫療是一個很新,也是很高端的領域。我們之前曾走訪過一家製藥企業,這家企業擁有很好的專利技術,但新藥上市遲遲不能成功,最後還是沒有熬出頭。

黃重慶:我們計畫打造精准醫療全產業鏈,比如生物資源儲存、基因診斷、基因編輯、基因與細胞藥物研究開發、健康管理、臨床治療。對於企業初創期,主要是做基因與細胞藥物的研究開發,目前我們確立了10個治療靶點的CAR-T藥物,其中有兩個在做臨床實驗中。考慮到國內新藥上市程式的進度,我們同時也和歐洲,以及南美洲的夥伴達成合作,同時啟動在中國、歐州、南美三地開展藥品註冊申請工作。

即使是一個科技研髮型企業,也要做好資金管理,所以我們在高強度科研投入的同時,利用已成熟的技術和平臺對外開展技術服務,比如生物銀行(基因與細胞儲存),以及基因檢測、免疫細胞檢測的業務。加上政府大力支持我們進行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我們在藥品上市之前的“自我造血”能力,確保企業資金運營平衡。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新藥上市都有自己的規則,我們認為最核心是要有清晰的技術路線和市場路線。我們目前研發的技術在美國和歐洲已經被公認,所以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的技術團隊掌握了核心的科技,申請了30多項發明專利,管理團隊也具有豐富的企業運營經驗。另外就是我們在啟動之初已和資本市場做了很好的結合,對公司未來的投入資金也進行了周密的籌措儲備,建立了研發資金池,保障公司未來的研發轉化投入。

重慶晨報:投資方對你們有要求嗎?

黃重慶:智睿投資是以風險投資進入的,要求我們全力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暫時沒有盈利指標要求。目前化學製藥已經很難取得大的突破,而生物製藥成為了全球醫藥領域、資本市場的熱點。生物製藥一定是高風險、高投入,一旦成功又是高回報的項目。美國近期有一家和我們同類型的生物製藥公司完成了並購,該公司只有一個靶向CAR-T藥物申請上市中,但轉讓價格高達119億美元。

重慶晨報:細胞儲存、基因測序在國內的接受度高嗎?

黃重慶:儘管屬於新的醫學領域,但市場的反應要好過我們的預期。一方面是醫院的病理、檢驗等科室已經開始廣泛引入基因技術,另外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成熟,價格也在直線下降。比如做一個基因測序,過去可能要去國外花費100多萬,但現在國內幾千元就能做。

重慶晨報:作為一個科技研髮型企業,在管理上有什麼特色嗎?

黃重慶:目前我們企業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而我作為副總,負責公司的運營。目前公司100人,其中運營和管理團隊只有10多人,其他80多人都是科研團隊。我們對科研專案實行事業化管理、企業化考核、市場化運營。

重慶晨報:精准公司的未來呢?

黃重慶:當然是希望在未來3-5年內,我們自主研發的CAR-T產品能在國內外上市,公司爭取也能上市。醫藥是重慶實力較強的一個產業板塊,但主要是集中在傳統的化學藥、中成藥,以及醫療器械領域,而生物製藥較為薄弱,所以我們在重慶市發改委的支持下搭建了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牽頭成立了重慶市精准醫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建了中國醫藥品質管制協會精准生物醫療專委會,另外正在謀劃設立一個產業引導基金,希望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將重慶市基因與細胞產業做強做大。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仇崢

很快就申報獲批為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基因與細胞工程研究中心、精准醫療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

重慶晨報:生物製藥和精准醫療是一個很新,也是很高端的領域。我們之前曾走訪過一家製藥企業,這家企業擁有很好的專利技術,但新藥上市遲遲不能成功,最後還是沒有熬出頭。

黃重慶:我們計畫打造精准醫療全產業鏈,比如生物資源儲存、基因診斷、基因編輯、基因與細胞藥物研究開發、健康管理、臨床治療。對於企業初創期,主要是做基因與細胞藥物的研究開發,目前我們確立了10個治療靶點的CAR-T藥物,其中有兩個在做臨床實驗中。考慮到國內新藥上市程式的進度,我們同時也和歐洲,以及南美洲的夥伴達成合作,同時啟動在中國、歐州、南美三地開展藥品註冊申請工作。

即使是一個科技研髮型企業,也要做好資金管理,所以我們在高強度科研投入的同時,利用已成熟的技術和平臺對外開展技術服務,比如生物銀行(基因與細胞儲存),以及基因檢測、免疫細胞檢測的業務。加上政府大力支持我們進行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我們在藥品上市之前的“自我造血”能力,確保企業資金運營平衡。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新藥上市都有自己的規則,我們認為最核心是要有清晰的技術路線和市場路線。我們目前研發的技術在美國和歐洲已經被公認,所以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的技術團隊掌握了核心的科技,申請了30多項發明專利,管理團隊也具有豐富的企業運營經驗。另外就是我們在啟動之初已和資本市場做了很好的結合,對公司未來的投入資金也進行了周密的籌措儲備,建立了研發資金池,保障公司未來的研發轉化投入。

重慶晨報:投資方對你們有要求嗎?

黃重慶:智睿投資是以風險投資進入的,要求我們全力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暫時沒有盈利指標要求。目前化學製藥已經很難取得大的突破,而生物製藥成為了全球醫藥領域、資本市場的熱點。生物製藥一定是高風險、高投入,一旦成功又是高回報的項目。美國近期有一家和我們同類型的生物製藥公司完成了並購,該公司只有一個靶向CAR-T藥物申請上市中,但轉讓價格高達119億美元。

重慶晨報:細胞儲存、基因測序在國內的接受度高嗎?

黃重慶:儘管屬於新的醫學領域,但市場的反應要好過我們的預期。一方面是醫院的病理、檢驗等科室已經開始廣泛引入基因技術,另外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成熟,價格也在直線下降。比如做一個基因測序,過去可能要去國外花費100多萬,但現在國內幾千元就能做。

重慶晨報:作為一個科技研髮型企業,在管理上有什麼特色嗎?

黃重慶:目前我們企業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而我作為副總,負責公司的運營。目前公司100人,其中運營和管理團隊只有10多人,其他80多人都是科研團隊。我們對科研專案實行事業化管理、企業化考核、市場化運營。

重慶晨報:精准公司的未來呢?

黃重慶:當然是希望在未來3-5年內,我們自主研發的CAR-T產品能在國內外上市,公司爭取也能上市。醫藥是重慶實力較強的一個產業板塊,但主要是集中在傳統的化學藥、中成藥,以及醫療器械領域,而生物製藥較為薄弱,所以我們在重慶市發改委的支持下搭建了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牽頭成立了重慶市精准醫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建了中國醫藥品質管制協會精准生物醫療專委會,另外正在謀劃設立一個產業引導基金,希望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將重慶市基因與細胞產業做強做大。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仇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