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據說,順豐的王衛曾經先後9次抵押自己全部家產,就為公司活下去

做生意,為何一度被人們稱之為“下海”?查閱“下海”一詞的出處,

其最早源於戲曲《洛陽橋》。說的是清朝一個蔡姓狀元遵照母願為家鄉建橋,可橋墩卻始終打不下去。當地百姓傳言,是海裡的龍王不同意。於是蔡狀元遍貼佈告,尋找敢於“下海”之人,前去與海龍王談判。

下海,去與海龍王談判——這的確比“創業”一詞更能隱喻生意場上的風險與回報。三十多年來,紮進過海裡的人難以數計,其人生局面卻有死有生大為迥異——

選擇下到海裡去的人,

不會把自己與龍王談判掛在嘴邊,而是行勝於言、幹了再說。恍然間,那些走街串巷的貨郎,搖身一變為隱形冠軍;那些山寨作坊,已經成了世界工廠。

選擇下到海裡去的人,一定是把膽子拴到褲腰帶上、敢於賭上身家性命的人。據說,順豐的王衛先後9次抵押自己全部家產,投入公司發展。而“中國首負”史玉柱,靠著“朋友借來的50萬元”東山再起。

選擇下到海裡去的人,總是信奉“死於安樂”。

所以才有“華為的冬天”之于任正非、“鷹的重生”之于李東生這樣的經典命題。

而今天,海,正變得更深更遠。

如果說當初的“海”,更多來自於對國家決心和政策走向的不可預知,那麼今天的這片海,則是一種由市場巨變、技術急進、競爭壁壘,以及成長陣痛共同組成的前路漫漫。

——面對新的海,有人考慮上岸。那些已經走過“睡覺也是一種罪過”階段、亦為個人和社會創造了豐厚物質財富的下海人,

成了固步自封的“既得利益者”,甚至紛紛選擇急流勇退。

然而,一旦這種“上岸”演變為企業家告別實業的集體行為,一個社會開始缺少下海的勇氣和機制,這個國家好不容易積累起的創造力,必然會躺在舒服中死去。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站出來再次致敬並呼喚那種“到海裡去”的商業精神!海,可以很大很遠。

去與海龍王談判的事情不只是架橋,

任何一個新的探索、新的夢想,都可能有新的實現道路。下海三十多年後,我們需要更多不畏阻撓的勇氣,幫助我們的企業家下到更深的海;我們需要再次下海的人,在今天中國的每個城市、每個鄉鎮、每一刻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