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反思:教師讀書與人格完善有密切關係!

韓愈在《師說》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語:“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認為, 傳道、授業、解惑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除迷惑,

這只是一種字面的解釋, 其深層內涵, 則在於人格昇華與文化升值。

既然我把“傳道”定格為完善人格, 那麼, 作為教師, 究竟怎樣才能完善人格呢?途徑非止一端, 而讀書當是最佳、最捷之徑。 特別是經典文化, 恰恰是人格培養的最為有效的載體。 還是孔子說得好:“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你看, 君子是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的, 但是小人呢?卻時時刻刻苛求別人。 閱讀《論語》, 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認為是人格成長。 《論語》有好多關乎心靈層面的東西, 讀《論語》的關鍵是要讀懂其思想以及靈魂深層的東西。 不然, 就會望文生義, 曲解其中的內涵。 比如孔子所說的“好學”, 往往不同於今天的解說。 《論語*學而》第一篇中不是有這樣一章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意思是說, 君子吃飯不要求太飽, 居住的也不一定太安逸, 勤勉地做事, 謹慎地說話, 接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 這就是好學。 可見, 孔子所謂的“好學”, 並沒有定位於努力學習知識, 而是道德要求與人格涵養。 魯國的魯哀公曾經問孔子他的弟子中誰最好學。 孔子回答說是顏回, 理由是“不遷怒,不貳過”, 就是說不把自己的怒氣無緣無故地遷移到別人身上, 不犯同樣的錯誤。 還是沒有今天我們學習文化知識這個層面的意思, 仍然是從做人上談的。 因此, 我們讀聖賢之書, 和聖人進行對話的時候, 就會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儘管我只是舉了《論語》中的一個片斷,
但可以使我們窺豹一斑。

孔子的思想, 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經典意義;相反, 因其思想具有穿越時空而慰藉不同時代的特性, 今天再讀《論語》, 仍然感到光華不減, 甚至讓我們有一種“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的感覺。

其實,

古今中外很多大師作品, 大都思想豐富, 有的還流淌著審美的追求。 老師們一般都看過的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 看完之後, 簡愛這個女主人公的自愛、自尊、自強、善良、真誠等優秀品質, 就會“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地走進我們的心靈。 也就是說, 讀過這篇部小說之後, 對我們的心靈是一種淨化。 這就是世界大師通過他們的經典文本向我們教師傳遞出的精神與思想。 所以, 我一直認為, 通過讀書, 特別是高層次的讀書, 能使我們教師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本質要義上提升自己的人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