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王說吃」第四集:天津麵茶

前言

老王同志最近好像很忙。聯繫好幾次都沒有聯繫上,微信也不回,以為出了什麼問題,直到臨近發稿才回話說,在山裡,沒信號。當得知讓他寫寫天津麵茶時,他很不耐煩,咱能不能寫點外地的?我回答最近還不行,

他氣憤的掛了電話。過了兩天,我就收到了他下面的這篇《天津麵茶》。

小吃匯的小編聯繫上我時,我正在崗南,信號一直不太好。崗南是哪裡?平山縣崗南鎮,離西柏坡最近的一個地方,在崗南水庫旁邊。這裡的曹家貼餅子特別有名,掌櫃的是給周恩來總理做過飯的喲。

果不其然,小編的約稿仍然是天津的小吃——麵茶。

說到麵茶啊,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大喜歡這個吃食了,很多早點部早就不賣這個東西了。為什麼呢?受眾太少了,沒有市場。

之前,我在小吃匯公眾號上看到過一篇宋總寫的《龍嘴大銅壺與天津茶湯》,寫得已經很詳細了,引經據典的很是專業。

麵茶和茶湯,一字之異,卻為迥然不同的兩種吃食。

沒品嘗過麵茶和茶湯的食客,特別是年輕人,不免將麵茶、茶湯混為一談。

其實麵茶和茶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都是名不見經傳,倒是茶湯還有張仲老寫過。至於麵茶呢,各種資料和文獻基本上都沒有提過。只有《隨園食單》上有所提及,但做法和吃法與現在早已大相徑庭。麵茶是鹹的,茶湯是甜的,麵茶和茶湯一樣也都是起源於北京,所不同的是,麵茶是清真的早點。

清代乾隆年間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在其中,他詳細的講解了麵茶的製作。

麵茶起源于江浙,在京津得到了發展和壯大。天津麵茶自北京傳入這點是沒有問題的。

麵茶的製作方法

天津麵茶是清真早點的名品之一,主要原料是純糜子面,製作考究。先把糜子米泡脹,磨成糨糊。用大鍋大火將水燒沸,

加入鹽、堿礬、薑粉熬一會兒,將糜子糨糊調稀,往水翻花的地方澆,要一直保持水翻花,邊澆邊攪。然後用細火慢熬十來分鐘,至糜子面成粥定型,封火保溫。也有用電熱管加溫熱水保溫的。這樣可以保持麵茶的溫度,又可避免糊鍋底,出現異味。成型的麵茶色澤淡黃、鹹淡適口,糜子獨有的香氣撲鼻。調料製作也很講究,芝麻用開水燙透後再炒制。再快炒熟時加入精鹽,炒幹水氣,
再擀壓為末,製成芝麻鹽。麻醬用小磨香油調稀。

售賣時,將麵茶盛入碗中,撒上一層厚厚的芝麻鹽,再淋上一層麻醬,這叫“單料”的。先盛半碗麵茶,撒上一層芝麻鹽,淋上一層麻醬,然後再將麵茶盛滿,再撒上一層芝麻鹽,淋上一層麻醬,叫“雙料”的。一些會吃的顧客先要一碗“單料”的,用熱棒槌餜子抹著把浮頭兒的小料吃完,再去加一層小料。但是“單料”的吃法現在已經沒有了。麵茶的吃法,講究不動筷子不動勺。食客左右五指托碗,送至嘴邊微微傾斜,將麵茶輕輕吸入口中,吸溜聲不絕於耳,吃麵茶出聲不算露怯;右手持棒槌餜子,待麵茶吃到中途,可用棒槌餜子輕輕推頂麵茶,不使麵茶掛碗。同時,還可以用棒槌餜子清理不留神掛到嘴邊的麻醬和芝麻鹽。吃完麵茶,要做到碗光、嘴光、手光,講究和樂趣盡在其中。

天津麵茶,名不見經傳的清真早點,對於接近知天命之年的我來說,卻有不解之緣。

父親年輕時住在紅橋同義莊大街一個回族聚居區。曾聽他說過,上世紀50年代,周邊的清真早點小有名氣,遠近人們都慕名前來享受美味。大街上“炸糕劉”和“炸糕李”相互媲美;旱橋的雞汁老豆腐、陸記湯麵炸糕,被竹林的五星豆漿,大街東口的煎餅餜子、鍋巴菜,西口的棒槌餜子、茶湯、杏仁茶,可謂家家美食有絕活。然而印象最深的是:同義莊西口五分錢一碗的麵茶。

小時候,站在店鋪門口,哪怕吃不上麵茶,看著師傅們盛著一碗一碗的麵茶也是一種享受。那撲鼻的清香和誘人的美味,至今仍難以忘懷。

那會兒家中條件不是很好,早晨能吃上碗可口的麵茶,一天都喜不自禁。後來,隨父母上山下鄉去了農村,在廣闊天地時常回味天津麵茶的味道。

返城後,如魚得水,更離不開天津麵茶。有很多年一直居住在西北角,這裡更是天津清真早點之根源所在。在這裡吃了幾十年的早點,經反復品味,心中自然評出這個地界兒早點之最佳。諸如黑記老豆腐,常家鍋巴菜等,坐落在無名路上的一家“勾記”清真麵茶被評為最佳。

“勾記”清真麵茶老闆的祖上是天津鳥市楊記麵茶的創始人,老爺子當初挑擔賣麵茶,用炭火保溫。除了早點以外,專賣晚上出入戲院的先生太太。據說老爺子還有絕活,盛麵茶時左手將空碗拋向天空,右手準確無誤接好再盛麵茶,吸引眾人圍觀,品嘗美味。“勾記”麵茶門臉不大,只做麵茶生意。勾老闆秉承了老傳統,選料驚喜,製作嚴謹,他的麵茶仍然保持天津麵茶獨有的味道,無論酷暑嚴寒,他的麵茶總是門庭若市。食客大多是周邊的五六十歲中的老年人,更有河西、和平慕名而來的。我是這家麵茶的常客,吃了半輩子的麵茶,後來搬離了那片地方,仍然有機會就去光顧。

給大家推薦幾家吃麵茶的好去處:

殷記老麵茶 河北區靖江路廉江裡樓群內(近革新道)

上崗子麵茶 河北區江都路(第三醫院對過郵局旁胡同內近黃山裡)

大福來 河西區利民道與越秀路交口

真素誠 河西區小海地茂名道與曲江道交口

清真麵茶劉 紅橋區本溪路彰武樓60門旁(一樓門臉)

歲月帶走了我們年輕的容顏,帶帶不走我們兒時的記憶。在記憶中有人、有事、有小吃、有麵茶......

下一期寫什麼呢?也聽聽大家的意見。可以留言告訴我。

用熱棒槌餜子抹著把浮頭兒的小料吃完,再去加一層小料。但是“單料”的吃法現在已經沒有了。麵茶的吃法,講究不動筷子不動勺。食客左右五指托碗,送至嘴邊微微傾斜,將麵茶輕輕吸入口中,吸溜聲不絕於耳,吃麵茶出聲不算露怯;右手持棒槌餜子,待麵茶吃到中途,可用棒槌餜子輕輕推頂麵茶,不使麵茶掛碗。同時,還可以用棒槌餜子清理不留神掛到嘴邊的麻醬和芝麻鹽。吃完麵茶,要做到碗光、嘴光、手光,講究和樂趣盡在其中。

天津麵茶,名不見經傳的清真早點,對於接近知天命之年的我來說,卻有不解之緣。

父親年輕時住在紅橋同義莊大街一個回族聚居區。曾聽他說過,上世紀50年代,周邊的清真早點小有名氣,遠近人們都慕名前來享受美味。大街上“炸糕劉”和“炸糕李”相互媲美;旱橋的雞汁老豆腐、陸記湯麵炸糕,被竹林的五星豆漿,大街東口的煎餅餜子、鍋巴菜,西口的棒槌餜子、茶湯、杏仁茶,可謂家家美食有絕活。然而印象最深的是:同義莊西口五分錢一碗的麵茶。

小時候,站在店鋪門口,哪怕吃不上麵茶,看著師傅們盛著一碗一碗的麵茶也是一種享受。那撲鼻的清香和誘人的美味,至今仍難以忘懷。

那會兒家中條件不是很好,早晨能吃上碗可口的麵茶,一天都喜不自禁。後來,隨父母上山下鄉去了農村,在廣闊天地時常回味天津麵茶的味道。

返城後,如魚得水,更離不開天津麵茶。有很多年一直居住在西北角,這裡更是天津清真早點之根源所在。在這裡吃了幾十年的早點,經反復品味,心中自然評出這個地界兒早點之最佳。諸如黑記老豆腐,常家鍋巴菜等,坐落在無名路上的一家“勾記”清真麵茶被評為最佳。

“勾記”清真麵茶老闆的祖上是天津鳥市楊記麵茶的創始人,老爺子當初挑擔賣麵茶,用炭火保溫。除了早點以外,專賣晚上出入戲院的先生太太。據說老爺子還有絕活,盛麵茶時左手將空碗拋向天空,右手準確無誤接好再盛麵茶,吸引眾人圍觀,品嘗美味。“勾記”麵茶門臉不大,只做麵茶生意。勾老闆秉承了老傳統,選料驚喜,製作嚴謹,他的麵茶仍然保持天津麵茶獨有的味道,無論酷暑嚴寒,他的麵茶總是門庭若市。食客大多是周邊的五六十歲中的老年人,更有河西、和平慕名而來的。我是這家麵茶的常客,吃了半輩子的麵茶,後來搬離了那片地方,仍然有機會就去光顧。

給大家推薦幾家吃麵茶的好去處:

殷記老麵茶 河北區靖江路廉江裡樓群內(近革新道)

上崗子麵茶 河北區江都路(第三醫院對過郵局旁胡同內近黃山裡)

大福來 河西區利民道與越秀路交口

真素誠 河西區小海地茂名道與曲江道交口

清真麵茶劉 紅橋區本溪路彰武樓60門旁(一樓門臉)

歲月帶走了我們年輕的容顏,帶帶不走我們兒時的記憶。在記憶中有人、有事、有小吃、有麵茶......

下一期寫什麼呢?也聽聽大家的意見。可以留言告訴我。